您现在的位置: 庆阳市规划局 >> 信息动态 >> 知识园地 >> 正文
发展美丽乡村要纠偏
时间:2018/3/5 15:06:2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村镇规划科管理员 点击:913 字号 | |
        发展美丽乡村要纠偏,不能为了美丽而美丽,一定要有灵魂、有特色、有生气。生气包括人气、商气和财气,没有生气的美丽乡村是不成功的。” 2017年12月17日在《中国梦•村镇梦》县市长论坛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原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在主题演讲中指出。 上述论坛起源于十八大开局之年,是首个由政府、媒体、村镇联合打造的“中国梦”系列论坛。由第一财经发起并联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80家媒体,通过传播的力量,在全国掀起了建设美丽家园和最美村镇的的热潮。 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陈文玲表示,未来中国城镇化的速度会放缓,美丽村镇的建设则会加快。她认为,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越来越丰硕,关注度越来越高,影响也越来越大。但在建设村镇的过程中,也不免出现跟风或流于表面等问题。她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的村镇建设存在同质化较大的问题,有些流于表面或局限于炒房地产的概念,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特点和品牌,也缺少品位。 城乡发展要在五方面融合,陈文玲提出,城乡要发展,绝对不能是城乡分离的状态,而需要实现高度融合,形成群落。就城乡融合而言,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推动: 首先,城乡的形态融合。现在城是城,乡是乡,城乡的融合发展基于现在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通过这种网络空间已经把城乡连成了一体,它是高度融合的;通过高铁、高速公路、港口等硬件基础设施,又把城乡在线下进行连接。农村是城市的后花园,城市则是农村的厅堂。田园型的城市必须包括农村。没有农村就不能称其为田园化的城市。 其次,推动城乡的要素融合。原来是单向的,人的流动是单向的,是农民工向城市流动,而且到现在为止还有3亿没有真正融入城市。但现在如果我们是新的一种城市形态的话,我想未来城市的人群特别是富有的人群,富闲的人群,追求生活品位品质的人群,基于我们这种网络,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未来,科技、文化和资本等要素都会下沉,形成双向流动,而不只是农业向城市的单向流动。 再次,产业融合需要在不破坏农村的形象中进行,比如农产品加工制造、旅游业和其他围绕农业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将会重构,适合农村发展的产业,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形成新的产业结合。 同时,市场需要融合。过去城乡最大的问题是分散的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将来的城乡融合发展一定是市场的融合发展。比如通过互联网+形成的业态和物流的供应链,形成市场高度融合、可以享受到城市环境和服务能力的新农村。这才是和城市无差别的农村。 最后,人与自然的融合,这是最重要的融合,满足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给美丽乡村建设提5个建议 陈文玲表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不能一蹴而就。未来建议瞄准5个方面来做工作: 首先,现在形成的美丽乡村要对标国际一流的美丽乡村,用中国特色、中国设计和中国创造,来建设拥有文化内涵的美丽乡村。 其次,美丽乡村要开阔视野,可以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向相关国家推介中国的产品和服务,吸引新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形成软竞争力,也可以向国际社会更好地推介中国的经验。 再次,美丽乡村要瞄准5个品质做文章。打造精品;形成品牌;形成独特的品格;要有品位,不只是乡间的状态,而是兼具外表和内涵;要有品德,乡风就是一个乡村的品德。 同时,要总结美丽乡村的经验,通过传播和上报,形成指导美丽乡村的政策。 最后,要纠偏,不能为了美丽乡村而美丽,一定要有灵魂、有特色、有生气、有卖点。没有生气的美丽乡村不是成功。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农民更好居住,二是能发展出市场竞争力,让“美丽”变成农村持久且可增值的财富。 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等关系辨析 陈文玲提出,需要辨析,现在的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社会新农村以及县域经济等提法上,到底有什么关系或者应该如何区别认识。 她表示,特色小镇是浙江提出来的,是规划3~5平方公里的具有特色的小镇,不一定是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借鉴了韩国和日本的经验,主要指房子和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改造,而美丽乡村则更突出生态和宜居等概念。 至于县域经济,陈文玲说,美丽乡村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只有乡村发展好了,县域经济才能发展。 在陈文玲看来,中国最大的不平衡还是城乡的不平衡。不解决农村的问题,就不可能补齐短板,即没有美丽乡村就谈不上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义。美丽乡村则是美丽中国的基础和组成部分,要实现美丽中国,最应该补上的短板就是美丽乡村。”
编辑:村镇规划科管理员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
 

版权所有:庆阳市规划局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


建议使用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站


联系地址:庆阳市西峰区朔州西路7号 陇ICP备11000108号-1 网站标识码:6210000015



甘公网安备 62100002000151号


技术支持:甘肃东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