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市规划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市委三届四次全委会议和市政府全体会议精神,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活力城市、人文魅力城市、黄土生态城市”和“甘肃省东部重要的门户城市”的目标,强化规划编制和实施,严格规划监管,服务城乡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一、完善规划体系、服务重点项目
1、编制庆阳市城市风貌规划,解决城市“有风无貌、有城无魂、千城一面、缺乏特色”的问题。根据省厅要求,每个县(区)确定2个乡(镇)和10个村庄,编制乡镇和村庄风貌规划,从根本上扭转 “一条路两排房”的传统小城镇模式,建设特色城镇和村庄。
2、编制和完善市区及县城专项规划。督促协调相关行业或部门,依据总规和控规编制各自的行业专项规划,今年重点启动和编制公共服务和市政建设专项规划、道路交通、燃气、供热、电力等专项规划和重点地段修建性详规,为城市建设提供专业规划支撑。
3、加快重点城镇总体规划的修编。根据“一区四园”“一线八域”建设重点,结合“长甜线”、“长南线”扶贫开发工作要求,对规划编制时间已久、深度不够、不适应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规划进行修编。有条件的重点乡镇,也要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规划,科学指导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品位。
4、做好省域各项规划编制的配合工作。积极配合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东部城市群空间区域规划研究等的编制工作,收集整理规划编制所需的各项基础资料,确保所提供的内容全面、符合要求。
5、着力开展涉及城乡发展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工作。要根据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环境,结合自身职能,做好城镇长远发展的谋划工作,积极开展城镇发展区域和空间预留和控制、设施承载能力、功能结构布局等研究,前瞻性的开展工作,在规划层面确保城市、县城和乡镇的可持续发展。
6、做好重点建设项目的规划服务工作。对于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13年“3341”工程和“三个一”包抓责任制重点项目和城市建设重点项目,要主动介入,靠前服务,促进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二、加强规划管理,依法保障规划实施
1、加强规划编制管理。各层级城乡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必须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依法保障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要按照《甘肃省城乡规划条例》的要求,完善规划审批和备案制度,规划一经批准,就是指导城乡建设的法定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确需调整和变更的,必须依据法定程序履行调整和变更程序,否则就是违法行为。
2、严格规划许可管理。推行“阳光规划”,增强规划审批的透明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和公示制度,确保规划决策的科学性、权威性。规划主管部门要认真执行城乡规划法,严格遵守“一书三证”办理制度,程序不规范的县区要对建设项目的规划许可进行清理和规范,确保规划许可合法、合规。要加大对建筑物造型、立面效果、色彩、绿化、亮化、小区功能提升等方面的审查力度,努力提升城市品位。县区要结合各自实际,参照市上的规划审查审批机制,尽快建立社会监督、专家评审、城规委审查、政府审批的规划决策机制,杜绝擅自调整或变更规划、决策失误造成的违规违法等不良后果。
3、严格规划竣工验收。对已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项目,要主动靠前服务,根据工程进度及时进行放线和现场验线,严把规划单项验收和竣工验收关,确保建设项目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三线(道路红线、建筑红线、用地红线)、立面造型、平面布局等按审批方案进行建设,严禁擅自移位、增加面积和层高、改变造型等违规行为的发生,保证“批什么、建什么”。
4、严格规划监察。要继续坚持市区违法工程查处联动机制,坚持专业执法与综合执法相结合,长效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在建项目台帐,坚持每日巡查,尤其对主要街区,城市道路两侧和重点地段加大巡查力度,做到违法工程早发现,早处理,降低处理难度。要加强市、区规划监察信息交流和工作沟通,形成对违法工程打击的高压态势。
5、认真做好信访工作。认真处理和解决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因建筑间距、采光、违法建筑等造成的上访和群体性事件,排查和化解规划行业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提升行业形象,增强部门公信力和执行力。
6、加强规划信息化建设。紧紧围绕提升规划管理现代化水平的目标,各县区要以市局已建成的规划管理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积极应用新技术和现代手段,整合信息资源,拓展接入和联网,资源共享,实现全市规划管理信息化的高度集成,推进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
三、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1、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省、市有关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的决策部署,完善防控措施,加强规划审批、规划监察等环节监督,严肃查处以权谋私等违法违纪行为。经常性开展勤政廉政教育,切实整顿作风纪律,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抓好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化解和减少规划行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和因素,为全市规划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
2、提高规划队伍整体素质。组织规划管理和技术人员开展高规格、多层次培训,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在职职工参加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赴省内外学习深造,多渠道培养和引进高层次规划人才,改善和提高规划队伍的整体素质。
- 上一篇文章: 2009年全市规划管理工作要点
- 下一篇文章: 2011年全市城乡规划工作要点